联系我们

新闻投稿:jingjing@enec.net

商务合作:coco@enec.net

搜索
下载亿恩app

唏嘘!河南上市大卖被立案

本文来自:亿恩网原创

作者:李赵恒

2025-08-01 17:11

引言 假发大王也翻车了。

2025年7月25日,被称为“假发第一股”的瑞贝卡发布了一则震动资本市场的公告: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公司及控股股东河南瑞贝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被中国证监会正式立案调查。

 

图1.png

 

消息一出,7月28日开盘公司股价应声跌停,市值蒸发至37.7亿元。其后几个交易日,瑞贝卡股价仍阴跌不止,截至周五收盘其股价已跌至3.15元。

 

其实,这已是这家发制品龙头8个月内第三次收到监管警示,而此前它刚刚交出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15.31%的“好转”成绩单。

 

从许昌小作坊到全球假发霸主,再从行业标杆跌落至监管黑名单,瑞贝卡的兴衰轨迹恰是中国制造出海企业转型困境的缩影。

 

当跨境电商的浪潮裹挟着32亿存货与13.6亿神秘资金占用的疑云袭来,这个曾掌握全球假发定价权的帝国,正经历创立36年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许昌假发帝国的发展史

 

在河南许昌灵井镇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1989年的郑有全不会想到,他筹资30万元创办的毛发工艺厂,会成为未来全球假发业的神经中枢。

 

这个只读过高中却深谙“人发生意”的农民,目睹精明的犹太商人将许昌的廉价头发加工成百倍利润的假发时,内心燃起不甘:“肥水怎能尽流外人田?”

 

他的第一次战略突围充满胆识。当同行满足于为韩国企业提供原材料时,郑有全在1993年与美国新亚公司合资成立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借船出海直攻北美市场。

 

当时美国占全球假发消费量60%,年规模超5.5亿美元。凭借过硬质量,瑞贝卡工艺发条迅速占领沃尔玛货架,十年间北美营收突破7亿元。

 

但真正改写行业格局的是瑞贝卡的品牌化布局。1999年公司改制之际,郑有全力排众议启动多品牌战略。

 

在非洲推出“NOBLE”(中端)、“JOEDIR”(高端)、“BLACKPEARL”(大众)三级品牌矩阵;在欧美高端市场塑造“SLEEK”时尚形象;甚至在国内邀请范冰冰代言“REBECCA”品牌,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

 

这种超前的品牌意识让瑞贝卡摆脱贴牌代工的宿命,2003年登陆上交所时,已成为手握全球30%市场份额的“假发大王”。

 

瑞贝卡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当金融危机冲击传统外贸,瑞贝卡反而加速出海建厂:在尼日利亚和加纳建设化纤大辫生产线实现“地产地销”;通过伦敦子公司亨得尔公司攻占欧洲市场;在北美设立设计中心捕捉流行趋势。

 

巅峰时期,全球每5顶假发就有3顶产自瑞贝卡,其定价变动直接影响纽约曼哈顿黑人社区的假发零售价。

 

但所有荣光在2021年出现转折。创始人郑有全卸任董事长,女儿郑文青接掌帅印。此时跨境电商浪潮已席卷许昌——这个拥有4000家发制品企业的“假发之都”突然发现,海外客户不再依赖传统批发商,而是通过亚马逊、Temu直接下单。

 

瑞贝卡的帝国根基,开始悄然松动。

 

藏在财报里的危机

 

翻阅瑞贝卡近年财报,一组矛盾数据尤为刺眼:

 

2022年至2024年,瑞贝卡的营收分别为12.58亿元、12.26亿元、12.3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9.65%、-2.57%、1.10%。

 

然而,就在2024年公司营收出现“逆势”增长之际,净利润却巨亏1.18亿元——这是其上市22年来首次年度亏损。

 

更令人心惊的是资产负债表上高达32.1亿元的存货,相当于年销售额的2.6倍,其中库存商品就达18.4亿元,足以支撑一年半销售。

 

亏损根源直指激进的转型策略。2024年瑞贝卡销售费用同比暴涨62%至2.26亿元,公司解释为“加强独立站等跨境电商新渠道宣传”。

 

TikTok等平台疯狂投放广告,聘请海外网红推广,甚至为美国黑人女性定制独立站——这些烧钱动作虽将线上销售占比提升至30%,却吞噬了全部利润。

 

更深的隐患藏在存货周转里。相比同行新华锦仅3亿元的存货规模,瑞贝卡32亿存货仅计提0.8%跌价准备显得异常“乐观”。

 

发制品作为时尚消费品,过季款式贬值速度极快。以公司主要产品化纤发条为例,流行周期通常不超过18个月。

 

而财报显示,2024年末库龄2年以上的存货占比达37%,这部分商品实际价值可能已腰斩。

 

当投资者追问32亿存货如何消化时,公司沉默以对。若按行业均值计提,其实际亏损将再增1.5亿元。

 

7月28日,瑞贝卡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其实现营业总收入5.98亿元,同比增长4.20%;实现净利937.59万元,同比增长15.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44.57万元,同比增长23.04%。

 

 

然而,相比于刺眼的立案告知书公告,这份并不算得上亮眼的财报预告就显得更加暗淡了。

 

13亿资金迷局与失效的内控

 

可以说,这次证监会立案通知书背后,是瑞贝卡公司治理溃堤的残酷现实。八个月内三收监管函的罕见频率,揭开了这家老牌企业混乱的财务面纱。

 

2024年12月:上交所首度发函,质疑其海外收入真实性及关联交易。

 

2025年4月:河南证监局列出五大罪状:

 

一是未按规定在2021年年报、2022年半年报和年报、2023年半年报和年报、2024年半年报中披露公司与关联方之间非经营性资金往来,以及因关联方之间非经营性资金往来产生的资金占用事项;二是公司与关联方之间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未及时披露;三是公司2023年末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充分;四是公司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不规范;五是部分董事、监事薪酬未经股东大会审议。

 

5月24日,瑞贝卡发布整改报告称,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违规事项所涉内部管控在有效执行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行问题已整改完毕,后续公司将进一步加强规范运作,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然而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瑞贝卡却再次因为信息披露违规收到证监部门的警示函。

 

6月5日瑞贝卡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出具的《关于对河南瑞贝卡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及有关责任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公司存在以下违规行为:2025年4月29日,公司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其中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117619169.86元。

 

公司未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82号)第十七条、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及第二款第十项规定。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13.6亿元资金占用黑幕。监管调查发现,控股股东2024年初通过第三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3.1亿元,年内又新增10.5亿元,虽在年报前紧急归还,但巨资流向至今成谜。

 

这接近公司全年营收110%的资金腾挪,暴露了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吸血”行径。

 

其实,控股股东的资金困局早有征兆。2025年4月公告显示,瑞贝卡控股已质押69.98%持股。

 

6月底突然宣布以每股3.01元向成立仅三周的许昌昌逹商贸转让6.18%股权,套现2.17亿元——接盘方实控人正是许昌国资。这种“精准输血”被市场解读为资金链濒临断裂的信号。

 

而存货减值问题更凸显会计处理的激进。同处许昌的发制品企业负责人透露,行业平均存货跌价计提比例约在5%左右,而瑞贝卡32亿存货仅计提2627万准备(0.8%)。河南证监局直指其2023年末计提不充分,涉嫌粉饰报表。

 

业内人士分析,瑞贝卡走到今天这一步,其运营策略存在重大漏洞。

 

首先是战略冒进与财务失控的撕裂——郑文青执掌后全力押注跨境电商,但62%的销售费用增幅与32亿库存形成荒诞对冲。

 

此外,创始人离任后,董事会未能约束大股东资金侵占,内控形同虚设。

 

监管应对更是流于:5月23日发布整改报告声称“问题已整改完毕”,十天后再度违规,暴露整改诚意缺失。

 

是否还有转机?

 

当立案调查的尘埃落定,瑞贝卡已然站在命运的悬崖边。

 

32亿存货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13.6亿资金黑洞蚕食信用根基,控股股东仓皇质押股权、紧急引入国资输血的动作,折射出这家假发帝国正滑向窒息边缘。

 

创始人离场后的战略撕裂、家族治理的溃堤、监管三令五申下的阳奉阴违,共同织就了这场困局——但这艘巨轮是否真的无药可救?

 

首先,32亿存货的致命淤堵必须破除。

 

瑞贝卡急需一场彻底的存货分类重整:对库龄18个月以上的过时商品,应果断通过非洲折扣渠道、跨境电商尾货平台进行折价出清,即便承受巨额亏损也要避免沦为废品;对12-18个月的次新库存,可尝试拆解重组为DIY假发材料包,开辟手工消费新场景;仅保留6个月内的当季货品作为正常周转库存。

 

当务之急是释放现金流,而非沉溺于虚幻的账面价值。

 

更重要的是,13.6亿资金占用已触及监管红线。公司内容如何采取措施至关重要,这将决定未来是否还会再次出现类似情况。

 

许昌国资的2.17亿“急救包”并非白武士降临,更多是维系地方就业的底线防守。若继续沉溺于“存货跌价0.8%”的财务魔术,或借国资输血苟延残喘,最终等待它的将是“面值退市”的终局。

 

假发生意本质是一门关于信任的生意——消费者信任发丝不会脱落,投资人信任财报没有谎言。当瑞贝卡在2025年夏天同时摧毁这两种信任,它的救赎之路已异常狭窄:要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毒,要么在存货贬值与资金抽干的螺旋中沦为资本市场的反面标本。

 

假发行业的镜鉴

 

瑞贝卡的危机像一柄手术刀,剖开了中国传统外贸企业转型的深层病灶。当许昌4000家发制品企业看着行业龙头跌落神坛,一场集体反思在所难免。

 

如今,存货管理已成生死线。发制品因材质特殊(人发保质期约3年,化纤2年),且受流行趋势冲击大,库存周转必须牢牢把控。

 

另一方面,渠道变革需量入为出。瑞贝卡62%的营销费用增幅警示行业:转型线上绝非烧钱竞赛。

 

有行业人士推测,许昌国资通过昌逹商贸接手瑞贝卡6.18%股权后,可能会推动当地假发产业进行整合。

 

未来,当地可能会建立共享海外仓降低物流成本,设立版权设计中心解决同质化竞争,甚至酝酿推出“许昌假发”地理标志认证。这种政府引导的集群化转型,或为困境中的中小企业打开新通路。

 

转型的十字路口,瑞贝卡的教训已成行业路标——库存是时尚产业的坟墓,流量狂欢需敬畏财务铁律,而比订单更重要的是透明与信任的基石。

 

假发帝国能否在废墟上重建,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是中国传统制造出海模式蜕变的试金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亿恩网微信公众号: (ENECNEWS

扫码关注二维码

) 每天为您推送最新,最热干货!
声明:亿恩网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发。转载请联系:jingjing@enec.net
分享:
3.92w 0 0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0) 条评论
评论
热门词条

选品

起诉

香港

网站

购物APP

附加费

用户体验

一日跨境

特朗普

马来西亚

贸易战

更新

热卖品

欧洲电商

游戏

诈骗

DIY

欺诈

巴西

非洲

社群

扫码加入社群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亿恩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