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今,韩国电商市场已成为了各大电商平台和卖家们的必争之地,“布局韩国电商市场不再是备选项,而成为了必选项”这句话也在跨境圈中被广泛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完善、用户基数的增多,以及电商市场环境的多重驱动,韩国这个经常被当作备选项的市场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态势。
如今,韩国电商市场已成为了各大电商平台和卖家们的必争之地,“布局韩国电商市场不再是备选项,而成为了必选项”这句话也在跨境圈中被广泛传播。
爆发,韩国电商市场规模将破万亿
近年来,韩国电商市场持续升温,网购交易额不断创下新高,目前已成为全球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
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韩国网购交易总额达到164.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182亿),与上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10.2%,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
未来几年,该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增长,GlobalData预测,到2028年其规模预计飙涨至222.1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万亿元),期间年均增长率约达到7.8%。
对此,知名机构支付分析师Ravi Sharma曾指出,“韩国电商市场增速迅猛,得益于该国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相对完善、在线支付的安全性以及消费者对网购平台信任度日益增长等因素的推动。”
一方面,韩国拥有极高的互联网普及率。韩国网民数量在总人口中占比高达97%,智能手机普及率达到94%,78.6%的用户通过网络平台购物,说明该地消费者对线上购物接受度较高。
另一方面,韩国的物流效率领先。本土巨头Coupang的“火箭配送”服务可覆盖70%韩国人口居住地,99.3%订单能在一天内送达,高效物流大幅提升了购物体验。
再者,当地用户的消费能力强劲。拿2024年来说,韩国人均GDP达3.6万美元,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商品接受度高。
除此之外,中韩贸易互补政策也推动了跨境消费的增长。中国是韩国最大消费品进口来源国,2024年韩国海外直购交易中有60%以上商品来自中国,受这一趋势的带动,中国平台的年订单额同比猛增了85%。
Temu等中国电商占据77%份额
韩国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强烈需求,让外来平台和跨境卖家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一商机,Temu等中国平台加强在该国的布局,并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根据首尔通讯社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在韩国市场直购商品数量达到7083万件,所占市场份额高达77%;这一数据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近三倍。
无疑,韩国市场已成为中国电商平台表现最亮眼的区域之一,目前,以Temu、速卖通等为代表的国内平台在当地形成了绝对的竞争优势。
Temu于2023年7月进入韩国,仅用两个多月时间就登上了当地新增APP下载量的榜首,并于去年6月、7月、9月及12月,多次拿下了下载量第一名的好成绩;自进入韩国市场以来,Temu用户数量也实现了快速增长,截至8月,其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810万左右。
今年年初,Temu又推出L2L模式,大力招募本土卖家;与此同时,其还在韩国签约了首个大型物流中心,将配送效率大幅提升,首都圈配送的时间缩短到了1-2天,甚至实现了当日配送。
速卖通作为深耕韩国市场多年的“老将”,表现同样突出。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速卖通在韩国的月活跃用户数达到920万,在当地电商平台中位列第二名。6月,在韩国跨境电商平台中,其月活跃用户数、人均月访问次数和复访率均登上了首位。
速卖通在韩国的增势从此前数据中也能看出,2024年,其在韩国的年销售额就达到了3.6万亿韩元;同年,其用户数量达到887万,成为韩国第三大电商平台,人均使用时长超过Coupang。
SHEIN则于去年正式登陆韩国,凭借小单快反的供应链模式和快速迭代的潮流服装样式,成为当地年轻消费者的首选品牌;其还积极与本土KOL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
蓝海市场震荡,本土平台竞争加剧
中国平台的强势进军,使得越来越多消费者从本土在线平台转移阵地,这一局势给本土平台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让韩国电商市场经历了一场急剧的整合。
就本土平台而言,一些中小型规模的电商企业被迫倒闭或者结盟。去年,中型平台Tmon和 Wemakeprice接连倒闭,导致买家在所谓的“Timef”危机中无法获得支付,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小型运营商的信任;另外,传统企业集团包括Gmarket、11st和乐天ON也陷入了困境,在2024年均出现了数千亿韩元的运营亏损。
目前,韩国电商市场已形成Coupang和Naver为第一梯队,Gmarket为第二梯队的竞争态势。WiseApp Retail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Coupang仍以3420万用户位居榜首,远远领先于Naver的430万用户。
为了捍卫自己的地盘,韩国本土平台正在竞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Coupang为了缩小与中国平台的竞争差距,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超过3万亿韩元用于扩张物流业务,力求将“火箭配送”网络覆盖全国;其他韩国本土平台也纷纷效仿,推出了七天、甚至更快捷的配送服务。
今年早些时候,Naver推出了“Naver Plus Store”,并与Kurly合作开设了Kurly N Mart专区,进军生鲜杂货领域。
Gmarket则与AliExpress达成合作,允许韩国卖家通过阿里巴巴的网络出口,同时其平台也向中国进口商品开放。
垂直电商巨头Olive Young也在苦苦挣扎,其通过将线下门店与快速配送相结合,将月活跃用户提升至950万;Musinsa正在海外扩张实体店;Kurly则正在投资美国业务和线下活动,以实现品牌多元化。
一位行业高管表示,“过去,人们会从最便宜的平台购物,而现在,信任、资本实力、个性化推荐和配送速度等,在购物选择中也同样重要。”
因此,在竞争激烈的韩国市场中,无论中国平台还是本土平台,若想要一直站稳脚跟,仍需不断完善运营策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扫码关注二维码
2025-10-14 20:53
2025-10-17 20:55
2025-10-15 13:50
2025-10-14 11:38
2025-10-14 14:17
2025-10-14 10:28
扫码加入社群
扫一扫
关注亿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