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美国德克萨斯州总检察长肯・帕克斯顿发布公告,正式对中国网络设备巨头TP-Link展开调查,指控其或存在协助获取、滥用美国消费者数据的行为。
近日,美国德克萨斯州总检察长肯・帕克斯顿发布公告,正式对中国网络设备巨头TP-Link展开调查,指控其或存在协助获取、滥用美国消费者数据的行为。
一、TP-Link的“美国困境”
这一举措并非偶然,实则延续了帕克斯顿今年5月针对多家中资企业发起 “隐私侵权” 威胁的态势,再次将中企在美数据安全合规问题推向舆论焦点。
TP-Link此次遭德州调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在美长期面临多重围堵的缩影。2024年,该公司刚与美国网件(NETGEAR)就专利侵权诉讼达成和解,支付1.35 亿美元巨额赔偿金。该案源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启动的337调查,初裁认定TP-Link侵犯网件5项Wi-Fi核心专利,若最终裁决生效,其相关产品将面临全美禁售风险。尽管TP-Link通过反诉专利无效、购买相关专利等方式争夺谈判空间,但这笔和解金仍吞噬了其全年近三分之一的利润。
专利纠纷未息,TP-Link又面临数据安全审查的冲击。2025年5月,德州总检察长帕克斯顿曾指控其“侵犯居民隐私权”,并限期30天整改数据收集行为。如今,随着正式调查的启动,监管态势已从“合规警告”升级为“实质性执法”。据德州方面披露,此次调查直接源于TP-Link未能充分回应早前关于数据处理与用户隐私披露的质询,暴露出其在美国市场本地化运营中的合规脆弱性。
TP-Link是深圳普联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自1996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网络通信设备领域,产品丰富多样,涵盖路由器、交换机、安防及智能家居等,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网络通讯设备供应商。公司坚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在深圳、越南、巴西设有制造基地,业务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拥有42家海外公司和19万家零售网点,累计服务用户超20亿。
在国际市场格局中,TP-Link保持着显著的竞争优势:其无线网络产品连续多年全球市占率第一,2025年扩展器品类占据全球26%的市场,稳居行业首位;在路由器领域,该公司以18.5%的全球占有率引领市场,其中美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占有率高达65%,与超过300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客户范围甚至涵盖美国国防部等政府机构。在亚马逊、沃尔玛等主流电商平台上,TP-Link多个单品长期保持月销上万的业绩。
此次调查主要围绕三大核心疑点展开。
首先,TP-Link是否就其“独立于中国的运营程度”对消费者存在误导,这直接触及了美国监管机构对中国企业存在“潜在国家关联”的深层忧虑。
其次,调查将审视其设备是否比美国同类产品存在更严重的安全漏洞。此质疑援引了微软在2024年披露的CovertNetwork-1658黑客网络事件作为关键背景,该事件中多达1.6万台受感染设备被指是TP-Link路由器;此外,其Archer系列路由器在2024年5月曾被曝出CVSS评分为10.0的致命级漏洞。
其三,TP-Link被指控可能违反了《德州数据隐私和安全法案》(TDPSA),未能依法明确披露数据处理行为,并允许消费者退出数据收集或要求删除个人数据。
更为严峻的是,德州层面的调查仅是TP-Link所面临挑战的一部分。美国司法部正同步推进两项独立的平行调查:一项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审查其设备是否可能被用于实施网络攻击;另一项则核查其成功的市场策略,判断其低价竞争是否构成了“掠夺性定价”——尽管低价助力其市占率在2024年第三季度单季增长5%,但也被质疑存在低于成本销售的嫌疑。在此多重调查压力下,TP-Link面临的不仅是巨额行政处罚,其产品甚至存在在全美市场遭遇禁售的潜在风险。
TP-Link所面临的调查风暴,本质上是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集中体现,深刻揭示了中国出海企业在美国市场遭遇的系统性困境。
首先,企业面临着难以摆脱的“身份标签”困境。尽管TP-Link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美国分公司,并在2025年完成了股权切割,实现了相当程度的本地化运营,但 “中国出身” 依然是其难以摆脱的标签。这种基于来源国的标签化审查已成常态,从华为、中兴到字节跳动,中国企业在美发展时普遍遭受“国家安全”方面的有罪推定。
其次,企业还面临着严峻的“合规标准”适配挑战。德州《数据隐私和安全法案》(TDPSA)自2024年7月生效以来,已成为监管中国企业的有力工具。该法案规定的“数据删除权”、“退出收集权”等标准,与中国数据安全法在跨境协调方面存在显著难点。TP-Link并非唯一受困于此的企业,2025年2月,AI平台DeepSeek就因类似指控接受调查,连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也不得不提交合规文件。这种区域法规的差异化,显著增加了全球化企业的合规成本。
最后,企业在“市场竞争”层面遭遇公平性质疑。TP-Link凭借低价策略赢得市场份额本属正常商业行为,却被冠以“掠夺性定价”的标签,背后折射出美国保护本土产业的明显意图。数据显示,随着TP-Link在美国市场的深入拓展,思科等本土企业市场份额持续萎缩,2025年一季度TP-Link在美国企业用户中的渗透率已达2.15%,家庭用户渗透率达到12%。这种由市场替代效应引发的保护主义措施,与美国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TP-Link的回应与行业震荡
面对调查压力,TP-Link通过其美国子公司TP-Link Systems Inc.迅速作出回应。公司强调其作为“一家总部位于加州的美国公司”,所有安全实践均严格遵循美国行业标准,并表示将积极配合调查,提供详尽的技术文档与数据流向说明以证清白。公司声明中特别指出,“相信商务部的审查将认可TP-Link的运营和产品安全性”,同时试图将讨论引向行业共性问题,声称产品安全漏洞并非其独有,且比较数据显示其安全表现与其他主要品牌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
然而,市场已出现明显波动。亚马逊平台上的部分TP-Link路由器产品页面已出现“政府调查风险提示”,一些企业客户也开始暂停采购计划。业内分析认为,若德州调查最终升级为正式诉讼或禁售令,将严重冲击TP-Link在美国的市场地位,并可能引发消费者信任崩塌、渠道商下架产品、供应链重组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事件可能标志着美国州级政府对中资科技企业“数据合规”审查进入新阶段。继华为、TikTok之后,TP-Link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冠以"高风险"标签的中国品牌。这标志着"数据主权"议题正经历重要转变——从联邦层面的统一监管,逐步下沉至各州自治的监管体系,从而编织出一张更为细密、更具不确定性且更难应对的监管网络。这种分散化、多层级的监管态势,将为在美运营的中资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合规挑战。
扫码关注二维码
2025-10-09 18:17
2025-10-09 11:51
2025-10-10 20:38
2025-10-10 10:52
2025-10-10 10:10
2025-10-10 14:52
扫码加入社群
扫一扫
关注亿恩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