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闻投稿:jingjing@enec.net

商务合作:coco@enec.net

搜索
下载亿恩app

PD报名费涨了一倍,卖家:本来也没打算参加

本文来自:亿恩网原创

作者:李赵恒

2025-05-22 11:10

引言 大促越来越近,卖家们却激动不起来。

作为一年中最大的购物盛典之一,亚马逊的Prime Day大促能够吸引到大批消费者前来购物,同时也给卖家们带来了一次爆单的好机会。

 

根据Adobe Analytics统计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亚马逊Prime Day大促的首日,美国消费者购买了累计72亿美元的商品,同比增长11.7%。远超2023年同期的64亿美元,刷新了亚马逊Prime Day的历史纪录。

 

然而,面对今年的PD大促,不少卖家心中却毫无波澜。

 

平台规则的“温水煮蛙”

 

2025年5月,亚马逊一则官方公告在跨境圈激起千层浪:Prime Day大促的Prime专享折扣报名费从去年的50美元翻倍至100美元。

 

图1.png


其实,这项调整并非孤立事件。自2024年起,平台已陆续调整了包括优惠券、秒杀、广告等多项服务的收费标准。

 

与费用上涨同步的,是Prime Day本身的形态演变。亚马逊在2025年将大促时间从2天延长至4天,并新增Prime专享Z划算、Prime专享秒杀等促销形式,要求折扣力度不低于40%才能获得核心流量位。

 

平台解释此举旨在“为买家创造更充裕的购物时间”,但卖家看到的却是更复杂的规则与更激烈的竞争。

 

一位深圳3C类目运营负责人坦言:“过去只需计算折扣和备货量,现在还要权衡曝光分级收费、销售额抽成等变量,运营成本模型几乎要推倒重来。”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平台与卖家的博弈逻辑。亚马逊近年持续加码低价战略,推出“低价商城”对标Temu等新兴平台,却将成本转嫁给第三方卖家——Prime Day报名费上涨、广告点击费破1美元门槛,与强制降价政策形成鲜明反差。

 

行业数据显示,参与Prime Day的卖家平均营销成本不断走高,而平台抽佣、物流、关税等刚性支出仍在持续挤压利润空间。

 

卖家众生相:焦虑、权衡与沉默

 

费用调整政策公布后,跨境社群迅速分化出多个阵营。

 

头部品牌卖家表现出超然态度:“100美元平摊到每个SKU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某家居品牌负责人表示,其团队计划将50个主力链接全部提报Prime专享折扣,并配合站外红人营销,“大促流量集中爆发时,头部链接的边际收益反而更高”。

 

这种策略依托于规模效应:头部卖家通过海量链接分摊单次报名费,同时借助高折扣冲击类目排名,从而在长尾流量中持续获益。

 

然而面对不断上涨的成本,中小卖家的困境却愈发尖锐。

 

东莞某蓝牙耳机卖家算了一笔账:“去年Prime Day我们亏了8000美元,今年费用翻倍后根本不敢冒险。”该卖家最终决定放弃提报,转而在独立站开展私域促销。

 

这种“用脚投票”的现象并非个例,第三方机构Jungle Scout数据显示,2024年Q2亚马逊卖家流失率同比上升5.3%,创五年新高。

 

更值得玩味的是部分卖家的“战术性沉默”。一些擅长站外引流的卖家开始减少对Prime Day的依赖,转而将资源投向TikTok Shop、Temu等新兴渠道。

 

“亚马逊像一场豪赌,新平台反而有红利期。”某服装卖家透露,其团队已将30%的广告预算转移到社交电商,通过短视频内容直接触达消费者。这种策略转变的背后,是对平台中心化流量分配机制的深层不信任——当流量成本高到难以承受时,分散风险成为生存本能。

 

Prime Day大促出现退赛潮

 

事实上,Prime Day的“退赛潮”早在报名费上涨前已现端倪。

 

早在五一节前,就有外媒报道称一批卖家将退出今年的亚马逊Prime Day大促活动。

 

有数据指出,12%的亚马逊头部卖家明确表示将退出此次促销活动,而中小卖家的退出比例攀升至23%。

 

一名资深卖家反馈称,“本来这几年的PD就没什么单,和日常出单量基本一致,早就没心思参与了,今年还因为关税打乱了很多备货节奏,哪有心思顾得上这个连续几年没有正增长的活动。”

 

从中国卖家的角度来看,一项调查表明,有48%的卖家表示会报名PD,理由基本上是“不报担心影响权重”,7%的卖家则处于纠结中,另有超45%的卖家称“不做慈善,且要反向提价”。

 

另一方面,外媒的报道也指出,部分以往在亚马逊PD期间销售中国制造商品的第三方卖家(非中国卖家),今年将选择退出PD活动或减少折扣商品数量。

 

而报名费上调无疑加速了这种逃离。对利润本就薄如刀锋的卖家而言,100美元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某医疗枕头品牌CEO坦言,尽管去年Prime Day销售额增幅不小,但今年关税叠加促销费用已让折扣策略“无利可图”。

 

某行业分析师指出:“早期卖家追逐Prime Day是因平台红利尚存,如今红利消退、规则复杂化,理性撤退反而是进化标志。”

 

或许正如一位从业十年的卖家在论坛留言:“Prime Day曾是跨境人的成人礼,现在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谁在裸泳,也照出谁已找到新大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亿恩网微信公众号: (ENECNEWS

扫码关注二维码

) 每天为您推送最新,最热干货!
声明:亿恩网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发。转载请联系:jingjing@enec.net
分享:
4.28w 0 0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0) 条评论
评论
热门词条

Snapchat

产品安全

北美

天猫618

Zalando

标题

操纵评论

二审

泰国

服务商

申诉

关联

产品侵权

千禧一代

国产

反垄断

父亲节

多平台

易佰网络

GBC

社群

扫码加入社群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亿恩公众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