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泳池配件头部公司威邦运动正式启动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距离该公司2025年2月因撤回申请终止上交所主板IPO审核,仅过去7个月时间。
近日,泳池配件头部公司威邦运动正式启动上市辅导,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距离该公司2025年2月因撤回申请终止上交所主板IPO审核,仅过去7个月时间。
二次闯关资本市场:机遇暗藏下的多重挑战
威邦运动位于浙江金华,知名的地上泳池大厂,主要从事地上泳池核心配件、户外运动产品以及充气运动产品核心配件等户外运动用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部分产品,垄断了全球50%的市场份额。
这家公司的主要客户包括亚马逊泳池产品头部品牌Intex供应商明达实业、华东知名跨境电商大卖宁波豪雅和遨森电商。
此番再度闯关资本市场,威邦运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经营业绩来看,威邦运动在2020年至2023年间呈现出显著的波动特征。公司营收从2020年的16.57亿元跃升至2021年的31.88亿元峰值后,连续两年下滑至2023年的14.38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也呈现出相似轨迹,从2.97亿元增长至4.33亿元的高点后,回落至2023年的2.33亿元。这一业绩起伏与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密切相关——2021年受海外居家需求激增推动,公司业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随着疫情红利消退,2023年营收较高点缩水超过一半,净利润也从4.46亿元下滑至2.15亿元。
深入分析业绩波动的背后,客户集中度风险尤为突出。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对第一大客户荣威国际的销售收入占比始终超过70%,前五大客户合计销售占比更是高达97%以上,这一比例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尽管公司在IPO申报材料中强调“下游行业集中度高具有合理性”,但如此高度的客户依赖仍然引发了监管层对其抗风险能力的持续质疑。
更令市场关注的是威邦运动在上市前实施的巨额分红。2021年,公司在实现4.33亿元净利润的情况下,却实施了高达8亿元的现金分红,这一数额几乎达到当年净利润的两倍。大规模分红直接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从49.68%急剧上升至68.92%,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也转为负值。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分红后公司随即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16亿元,其中包含4亿元的流动资金补充,这一安排被市场质疑存在“先掏空公司后圈钱补流”的嫌疑。尽管后续公司下调募资额至9.92亿元并取消了补充流动资金项目,但这一系列操作已经对其资本市场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
威邦运动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显著的家族化特征。陈校波家族合计控股高达91.5%,核心管理层多由配偶、子女等亲属担任,形成了典型的家族控制架构。此类治理结构引发了对公司决策透明度及关联交易风险的关注。招股书披露的“市场部小额采购需创始人签字”等细节,进一步暴露了内部管理流程的僵化,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规范化运作存在可见差距。股权高度集中与内控机制薄弱的并存状况,已成为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领域。
七个月闪电返场:换券商、赴越南、冲品牌,代工龙头的“价值跃迁”能否兑现?
值得关注的是,在休闲运动用品的细分赛道中,地上泳池及充气运动产品占据着一定市场,全球规模约达百亿美元,然而近年来增速已明显放缓。欧美市场作为该领域的主要消费地,如今已趋于成熟,消费者在购买地上泳池时愈发理性,不再盲目跟风。与此同时,东南亚制造商凭借其显著的成本优势迅速崛起,对威邦运动等中国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企业形成了强烈的挤压态势。
威邦运动虽在细分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业务模式仍以代工为主,缺乏自主品牌,这使得其在与客户的议价过程中处于劣势,利润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为了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公司此次募资计划将重点投向扩产、技术改造、研发中心建设以及品牌营销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提升自动化生产水平、增加自有品牌的市场占比,从而打破“代工天花板”,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此次威邦运动重启上市进程,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保荐机构的更换。首次IPO时,其保荐方为国泰君安,而此次辅导机构则换成了由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在2025年4月合并组建的国泰海通证券。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新券商凭借整合后的丰富资源优势,有望在规范公司治理、解释潜在风险等方面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持,助力威邦运动优化上市策略。
从公开信息观察,威邦运动正试图弥补此前暴露的短板。业绩层面,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9.12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1.53亿元,达到2023年全年的66%,显现出复苏迹象。战略布局上,为应对欧美关税压力与市场需求波动,公司规划在越南建设新的生产基地,希望通过海外产能布局降低成本、增强市场应变能力。
然而,这些举措的实际成效仍有待市场检验。越南生产基地尚未开工建设,短期内难以贡献实质收益;同时,困扰公司多年的客户集中度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改善——2024年上半年,第一大客户荣威国际的收入占比依然高达74.88%,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持续存在。
更值得警惕的是,首次IPO暴露的核心问题至今未有明确解决方案。家族持股比例是否稀释、内控流程如何优化、分红政策是否调整等关键信息,在此次辅导备案报告中均未提及。要知道其家族持股高达91.5%,且曾因 “小额采购需创始人签字” 等细节暴露内控短板,还存在过突击分红 8 亿元后募资补流的争议。
威邦运动二次闯关,实则是企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的关键一步。闯关成败,关键不在一时财报,而在能否以战略定力兑现长期主义:从代工到创新,从家族到治理,威邦须证明自己是持续创造价值的行业领导者。这场突围战,将为中国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镜鉴,其过程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扫码关注二维码
扫码加入社群
扫一扫
关注亿恩公众号